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25篇
  免费   716篇
  国内免费   856篇
测绘学   355篇
大气科学   831篇
地球物理   1080篇
地质学   1206篇
海洋学   319篇
天文学   1112篇
综合类   164篇
自然地理   330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56篇
  2022年   86篇
  2021年   108篇
  2020年   149篇
  2019年   163篇
  2018年   114篇
  2017年   142篇
  2016年   171篇
  2015年   197篇
  2014年   212篇
  2013年   236篇
  2012年   192篇
  2011年   208篇
  2010年   181篇
  2009年   291篇
  2008年   264篇
  2007年   356篇
  2006年   298篇
  2005年   258篇
  2004年   248篇
  2003年   232篇
  2002年   177篇
  2001年   164篇
  2000年   149篇
  1999年   136篇
  1998年   138篇
  1997年   57篇
  1996年   74篇
  1995年   47篇
  1994年   52篇
  1993年   55篇
  1992年   31篇
  1991年   35篇
  1990年   22篇
  1989年   20篇
  1988年   22篇
  1987年   13篇
  1986年   10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1篇
  195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2013年7月1日午后至夜间,华北出现一次区域性暴雨和局地大暴雨过程。局地极端降水出现在河北省邢台市宁晋县四芝兰镇,过程雨量409 mm,其中当日17—19时连续2 h雨量超过100 mm。利用常规高空和地面观测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和石家庄新一代天气雷达资料,探讨了宁晋极端短时强降水的形成原因。主要结论是:(1)低槽、冷锋、副热带高压及其外围低涡切变线为其主要影响系统,海南附近台风远距离影响加强了水汽自南向北的输送,半定常的地面辐合切变线对新生对流的触发和已有对流的维持及加强起到重要作用;(2)宁晋最强降水期间,其上空具有较强的垂直风切变,有利于高度组织化的对流系统发展;(3)对流系统的后向传播使回波主体移动缓慢、持续时间长,而回波强度大和雨强很强,则导致四芝兰镇极端强降水,此外,具有弱中气旋的超级单体相对较长时间的影响使其对四芝兰镇强降水具有重要贡献;(4)产生极端降水的对流系统属于高质心发展强烈的大陆强对流型,而非更易导致强降水的低质心系统。同时,针对众多学者研究北京"7.21"特大暴雨得到的一些结论进行了进一步探讨和验证。  相似文献   
102.
利用多普勒雷达资料、FY-2E静止卫星和MODIS极轨卫星反演产品,研究2012年7月21日北京特大暴雨的云降水结构及云雨转化特征。结果表明:降水过程三阶段的云降水垂直结构不同。1)在暖区对流降水阶段,降水以暖雨机制启动,雨滴在暖区存在深厚的碰并增长过程,暖雨过程对降水起主要贡献。随着云体的发展,冷雨过程加剧。T-Re分析表明,-10℃层以下云滴凝结碰并显著,-10℃层以上为深厚的冰相增长带,云顶以冰相大粒子为主,云水向雨水转化迅速。2)在锋面对流降水阶段,降水系统为高度组织化的"低质心"强降水液态MCC(Mesoscale Convective Complex)系统。回波强度在冰水混合层增长较快,冻结层是此阶段成雨微物理的关键层。降水粒子在暖云区碰并增长较快,而蒸发或破碎过程并不显著。3)在锋后降水阶段,0℃层附近冰晶粒子与云水的碰并增长较为明显。前期降水存在明显的雨滴蒸发过程。随着云体的发展,暖区云水含量较少,降水粒子不能有效碰并增长。  相似文献   
103.
2014-03-27、30湖北秭归4.5、4.7级地震前,震中区附近发生过多次微小地震活动。双差精定位显示,这些小震集中分布在仙女山断裂北段西边次级小断裂附近(区域一)和北端端部(区域二)。结合近场地震波谱分析和区域地质构造特征认为,区域一的微小震主要为浅表塌陷事件,区域二的多数为构造地震事件。将区域二15次ML1.2以上事件震源机制解参数统计结果与该地区3次4级以上主震震源机制比较显示,两者的节面走向均为NNW和NE,力轴(P轴和T轴)的方位与倾角也基本一致,总体上均与区域应力场方向基本一致,反映了两者受力方式具有一致性,但两者的破裂滑动方式有差异,可能与仙女山断裂受库水作用活化的影响有关。  相似文献   
104.
为评估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体重及其低盐耐受性遗传力,本实验构建了20个三疣梭子蟹全同胞家系,分别在其60、90养殖日龄测量其各个家系的体重,并在60日龄时取每个家系90个个体,在盐度4胁迫下分别在12h、24h、48h、72h统计其死亡率,作为衡量其盐度耐受性指标。利用全同胞方差组分分析法评估其低盐耐受性及体重遗传参数。结果发现三疣梭子蟹在60日龄下,其体重遗传力为0.45,其在12h、24h、48h、72h处理条件低盐耐受性遗传力分别为0.13、0.18、0.21、0.29。通过聚类分析的方法将其耐受性状分为3类,并通过相关性分析发现三疣梭子蟹生长性状与低盐耐受性性状的相关系数为0.143,检验并不显著(P=0.547),说明三疣梭子蟹生长性状与耐低盐性状并不相关,在选育时可采用复合选育,提高育种效率。  相似文献   
105.
本研究旨在揭示现代长江口不同沉积环境铁磁性矿物的分布差异,寻找有效识别河口-陆架沉积环境的磁学指标,以便更好地将环境磁学应用于河口古环境研究。在长江口及邻近陆架的6个沉积环境:汊道、拦门沙、三角洲前缘斜坡、前三角洲、前三角洲-陆架过渡区和残留砂区,采集表层沉积物样品,进行粒度和磁性测量。结果显示,χ和SIRM在汊道和拦门沙呈现显著高值,HIRM、χfd%、χARM、χARM/χ和χARM/SIRM在前三角洲和前缘斜坡呈现显著高值,反映了陆源物质输运距离和河口沉积动力对磁性矿物分布的控制作用。因此,参数组合HIRM、χARM、χARM/χ和χARM/SIRM可用于识别全新世地层前缘斜坡和前三角洲-陆架;参数组合χ、SIRM和S-20mT可尝试用于识别汊道和拦门沙环境。  相似文献   
106.
提出采用"自适应换站"法来解决单基线处理模式难以满足长距离动态定位的问题。该方法的主要思想是:整个解算过程始终保持单基线的动态定位模式,当发现流动站与原参考站间的距离大于流动站与其他参考站间的距离时,自动更换周围最近的参考站作为新参考站;对换站前后的数据设置一定时间的重叠段,利用等价消参法将换站前后的数据进行严格的自适应融合,以保持整个解算过程的连续性。通过对实测机载数据的解算,证明该方法不仅可以克服因载体飞行距离过远而导致的定位精度下降,而且能够避免因换站所引起的前后解的不连续,计算结果表明该方法的定位精度约为2 cm。  相似文献   
107.
在2003年10月27日和28日观测的太湖水质光谱试验数据的支持下,利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试验数据误差与水质浓度反演模型经验常数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当试验数据误差分别服从正态分布与均匀分布时,反演模型的经验常数随着试验数据误差的增加而呈发散状态。根据试验数据误差与反演精度的关系可知,26.58%的试验误差对应着30%的反演精度,这就意味着在不考虑遥感影像处理所产生误差的前提下,严格控制试验数据误差在26.58%以内,是反演精度打破±30%的技术瓶颈的关键要素之一。  相似文献   
108.
基于改进SQPM算法的三维直角坐标转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给出了七参数三维直角坐标转换的严密表达式,将改进SQPM算法用于大旋转角的三维直角坐标转换。实验表明该方法能在大范围内实现收敛且结果稳定、精度较高,适合于大旋转角的三维直角坐标转换。  相似文献   
109.
激光雷达在森林参数反演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激光雷达是近年来国际上发展十分迅速的主动遥感技术,在森林参数的定量测量和反演上取得了成功的应用。在林业上,高采样密度激光雷达能够获取单株木3维结构特征,采用不同的数据处理方法,可以得到不同精度的单株木参数。利用激光雷达测量森林参数不仅节省了人力,还提高了工作效率,现在已经成为快速获取树木几何参数的一种有效方法。文中主要...  相似文献   
110.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otal clear-sky greenhouse effect (GA) and cloud radiative forcings (CRFs), along with the radiative-related water vapor and cloud properties simulated by the Spectral Atmospheric Model developed by LASGIAP (SAMIL) are evaluated. Impacts of the convection scheme on the simulation of CRFs are discussed by using two AMIP (Atmospheric Model Inter-comparison Project) type simulations employing different convection schemes: the new Zhang-McFarlane (NZH) and Tiedtke (TDK) convection schemes. It shows that both the climatological GA and its response to El Nio warming are simulated well, both in terms of spatial pattern and magnitude. The impact of the convection scheme on GA is not significant. The climatological longwave CRF (LWCRF) and its response to El Nio warming are simulated well, but with a prominently weaker magnitude. The simulation of the climatology (response) of LWCRF in the NZH (TDK) run is slightly more realistic than in the TDK (NZH) simulation, indicating significant impacts of the convection scheme. The shortwave CRF (SWCRF) shows large biases in both spatial pattern and magnitude, and the results from the TDK run are better than those from the NZH run. A spuriously excessive negative climatological SWCRF over the southeastern Pacific and an insufficient response of SWCRF to El Nio warming over the tropical Pacific are seen in the NZH run. These two biases are alleviated in the TDK run, since it produces vigorous convection, which is related to the low threshold for convection to take place. Also, impacts of the convection scheme on the cloud profile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